你的位置:欧华传媒网 >> 新闻 >> 中国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周必大年谱长编---王聪聪(二)

热度141票  浏览202次 时间:2022年7月15日 20:14

一.周必大的家世、生平與文集版本考述


(一)周必大的家世

 周必大世為鄭州管城縣人。他的曾祖父周衎官至朝奉郎,注重教育,“力以詩書教子孫,相繼登進士第”。曾祖母郭氏出身名門,嫁進周家後,“躬備勤勞,以詔婦子”,頗為賢良。祖父周詵(?-1129)為哲宗元符三年進士,建中靖國元年(1101)任忻州法曹,政和五年(1115)出知鄜州洛交縣,宣和元年(1119)為安陸司錄,宣和七年(1125)春任吉州通判,行州事,建炎三年(1129)秩滿入覲,卒。官至五品左朝散大夫。由於家鄉已被金人佔領,周家便定居吉州廬陵。周必大的祖母有三位,分別是潘氏、李氏和張氏,其中的潘氏也系出名門,是著名宰相富弼外甥的女兒。可見,其時周家成員雖官階不高,但詩書傳家,文化素養頗佳,深受名門青睞。
 到了周必大伯父周利見(1088-1151)、父親周利建(1092-1129)這一輩,周氏家族更是人才輩出,呈現井噴狀的發展勢頭。伯父周利見“文學行義蜚聲上庠”,政和八年(1118)登進士第,且名列前茅。父親周利建更是早負大名:“以文學早冠多士,聲譽震於四方”,同年以上舍魁登進士第。後任邠州州學教授,宣和七年(1125),拜太學博士。建炎元年(1127)八月,以前太學博士被旨使荊湖南北路,會計金穀。但不幸的是,建炎三年,他隨侍父親赴揚州覲見高宗,遭逢金人入侵,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七。
 周必大的母親王氏家世顯赫,其高祖父王亮為階州太守,官至洛苑使,贈右武衛將軍。曾祖父王察官至左金吾衛將軍,歸葬安陽。祖父王復官恩州太守,贈少師。父親王靚官至給事中,贈少保。其母宋氏為著名文學家宋庠的孫女,仁宗朝宰相龐籍之外孫女。名門之後,家教良好,王氏“幼善女工,通經史,博知古今事,不自以為能”。丈夫周利建去世時,長女十歲,周必大四歲,幼子必強不滿周歲,還要供養婆婆,“遭世多艱,虜驚盜剽,轉徙乏食,課婢采橡實蔬苗供養大母,次給尊幼必均,寧己之餒”,賢德溫良,孝友柔順。紹興六年,王氏隨母親宋氏歸寓信州,當時周必大年紀稍長,母親便親自督促其讀書,教以屬對賦詩,并延聘教師專門教其舉業,這為其一生學問打下了基礎。第二年,周必大外祖母宋氏病卒,王氏積勞成疾,加上傷心過度,紹興八年正月就去世了,年亦三十七。周必大時年僅十三歲。
 父母雙亡後,周必大依伯父周利見生活。周利見靖康間,任職陝西前線,紹興初,為黔州通判。八年,調任廣東轉運副使,十年到任,同年,罷官北歸。曾兩任辰陽知州,其中紹興十七年,再守辰陽。紹興二十一年去世,官至左朝請郎。他“平昔宦游勤於官政,未嘗問及私事”,南渡後對於周氏後人不分親疏,悉心照顧、教育,對整個家族居功至偉。對於周必大,伯母尚氏扮演了母親的角色,她是金吾衛上將軍尚從諫之曾孫女,大中大夫尚棐之孫女,國子祭酒、直龍圖閣尚佐均之女。“事上以孝,待敵以禮,接下以和,……慈惠有容,待人一以誠信”,勤儉持家,維繫家族之運轉與發展。
 周必大另有叔父周利和、周利川、周利謙,但生平事跡不詳。其中之一或為周必大所稱之靜江府君,紹興初年曾任吉州安福縣丞、衡州安仁縣令。
 周必大之母王氏共生育子女五人,長子平叟,未及名而夭。幼女吉孫,亦早夭。長大成人的只有長女、周必大、幼子周必強三人。長女嫁給了右宣教郎尚大伸,即國子祭酒、直龍圖閣尚佐均之子,也是她的伯母尚氏的內侄。周必大幼弟周必強(1128-1160),字子柔,美姿容,有雋材,曾中解元,“仁而剛,敬而和,敏而篤學。幼事母孝,長從兄順,與人交忠信廉遜,其存心主於厚而自期甚遠” ,可惜三十三歲去世,才華未能盡展。
 伯父周利見有四子,分別是周必達、周必端、周必正、周必先。周必達(1117-1182),字子上,周利見長子,即公所稱大兄。紹興二十年中舉,曾為興化府通判。淳熙六年,任朝請郎、知袁州。“處則孝弟恭肅,為州閭之楷式,出則公勤廉敏,而於國事尤拳拳焉”。周必端(1118-1192),周利見次子。即公所稱二兄。乾道元年時為右迪功郎、兼潭州南嶽廟。乾道十年時為奉議郎,第二任知縣資序滿。周必正(1125-1205),字子中,晚自號乘成。周利見三子。即公所稱七兄。周必正長周必大一歲,兩人感情最篤。少時“俱入家塾,……俱以世科自期”,惜未中舉,遂以祖蔭補將仕郎,易迪功郎,監潭州南嶽廟。久之,調袁州司戶參軍。不久,以奏議得當,改宣教郎,知建昌軍南豐縣。秩滿,詔赴都堂審察,除主管官告院,進軍器監丞。適逢周必大參政事,周必正請外,知舒州。轉徙知贛州。又擢提舉江東常平茶鹽公事。因言官彈劾,罷歸,後自請告老。官至奉直大夫,爵管城縣開國男,服三品。孝友仁義,器識宏闊,剛介有守,敏於吏事,精於書法,善屬文,尤長於詩。文集三十卷(今佚)。晚年與周必大詩詞唱和,晚周必大一年而卒。堂弟必先(?-1192),字子開,周利見四子。即公所稱十三弟。生平事跡不詳。伯父另有四女,長(?-1192)適右從政郎呂坦中,次適右迪功郎李延世。二早亡。
 周必大與妻子王氏於紹興二十三年成婚。王氏之父為王葆(1098-1167),字彥光,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宣和六年進士,調麗水主簿。紹興初改仁和縣丞,通判揚州,入兼登聞院,擢司封員外郎兼玉牒所檢討官。拜監察御史兼崇政院說書。出知廣德軍、漢、瀘、池州,徙浙東提點刑獄。以疾請奉祠,乾道三年二月十九日卒,年七十。著有《春秋集傳》十五卷。王氏“聰敏高潔,女工儒業下至書算無不洞曉,然非所好,惟以孝友靜順為心”,持家有方,與周必大白頭偕老,先一年而逝。獨子周綸(1156-?),字彥敷(甫),慶元三年三月,任臨川通判。嘉泰三年十月,官朝請大夫,除大理司直。嘉定元年,知筠州。嘉定七年九月,除工部郎官,為言者劾罷。周綸有一子、六女。子周顥(1190-),開禧元年為宣議郎、新監饒州浮梁縣景德鎮,兼煙火公事。孫女其一名村娘(1182-1194),喜讀書,聰敏可人。以早逝未序齒。序齒者五人,長適承事郎、監嘉興府糴納倉蕭彖,餘在開禧元年尚幼,乃不詳其所適。

(二)周必大的生平與仕宦

 周必大生於靖康元年,卒於嘉泰四年,在人間經歷了七十九個春秋。自紹興二十一年登進士第入仕,至慶元元年致仕,他為官四十五年,親眼見證了整個南宋前期的歷史,親身參與兩朝禪位秘事,尤以孝宗朝位高權重,歷參知政事、樞密使而拜相,成為孝宗最為信任的顧命大臣。而隨著孝宗的禪位,周氏也淡出了政治舞台。本文根據周氏一生仕途進退,將其生平經歷分為五個時期。

一、流徙中勤學。
 從靖康元年(1126)到紹興二十年(1150),一歲至二十五歲。
 靖康元年七月十五日,周必大生於平江府。兩歲時父親利建以前太學博士被旨使荊湖南北路,帶其南行。建炎三年,由於祖父周詵時任吉州通判,三歲的必大隨父母歸省廬陵。四歲父親、祖父俱亡,周必大隨母親王氏及祖母居於廬陵,適逢金人入侵,遂避難於吉州安福縣楊梅村善生寺,盜賊遍地,缺衣少食,擔驚受怕,漂泊無依。母親王氏以堅韌包容的氣度支撐了危難中的家庭,給幼年的周必大留下了終身教益。此後他隨母寓居衡州安仁,依時任安仁縣令的叔父靜江府君以存,度過了一段較為平靜的童年時光。九歲入鄉校從梁克道學。十一歲隨母親歸寧信州,母親王氏親自督促其讀書,教以屬對賦詩,并延聘汴人陳持教其舉業。可是第二年,外祖母宋氏病故,母親王氏傷心過度,加上積勞成疾,於紹興八年正月也去世了。
 父母雙亡後,姐弟三人依靠伯父周利見生活。紹興八年(1138),周利見出任廣東轉運判官,帶上姐弟三人等同行。第二年,周氏一家寓居贛州,周必大與幾位堂兄一塊跟隨先生陸府學習,寫詩作賦,甚為相得,而他十六歲送陸府赴京趕考的詩作已顯示出了與其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和工穩。學業初見其成,紹興十四年首赴廬陵鄉試,惜未中,此後仍隨伯父宦游湘贛,由於“敏慧夙成,刻苦自礪,出語綴文,見者驚異”,深為伯父器重,曾代伯父寫尺牘、作《謝賜歷日表》等,當然,對周必大和他的兄弟而言,由於“俱以世科自期”,因此最為重要的是準備科考,盼望著魚躍龍門,擔負起家族的責任。積數年之功,周必大終於在紹興二十年鄉試中舉,其年冬趕赴臨安,準備來年的進士考試。
 流徙中勤學不輟,才有了後來的登第和入相的輝煌。

二、入仕。
從紹興二十一年(1151)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二十六歲到三十七歲。
 紹興二十一年四月,周必大中進士第,尋授左廸功郎、徽州司戶參軍,踏上了仕途之路。他也因此得到了官員王葆的賞識,王葆將女兒許配給他,後於紹興二十三年成婚。三年後,獨子周綸出生。成家立業,正當其時。
 紹興二十二年(1152)冬,周必大權贛州雩都縣尉。兩年后,改差監行在太平和劑局門,居於漾沙坑。再兩年后,即紹興二十六年的六月,鄰居運屬王某家失火,延燒數十家。因為運屬王某是監察御史馮舜韶的妻弟,臨安知府韓仲通不敢秉公執法,反而指責周必大不能謹防火燭,這樣,周氏不僅家財付之一炬,還因此丟官,遂挈家投奔岳父王葆。次年,朝廷舉博學宏詞科,他起初並不留心,後為王葆激迫,不得已才參加考試,不意竟成為該榜唯一中選之人,從此一舉成名,得到了高宗和孝宗(時為普安郡王)的激賞,有了一個新的極高的起點。
 舉博學宏詞科後,周必大差充建康府府學教授,與同僚詩詞唱和,悠然自得。紹興三十年(1160)二月,除太學錄。是年,高宗召試館職,紹興元年有過先例,中斷三十年後“人頗憚試”,高宗命丞相湯思退等擇二人應試,湯思退選中了周必大與程大昌,九月,二人應詔試策。高宗見其對策甚喜,欲除校書郎,但周氏當時只是選人,而非京官,宰相陳康伯等奏告校書郎只能由京官擔任,故只能先除秘書省正字。後依格改秩,次年被差充公試、補試、類試考校官,又以宣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紹興三十二年(1162)五月,除監察御史。
 這一年五月二十八日,高宗立皇太子,改名燁,周必大以為與唐昭宗名“曄”同音,不可用,再次顯露了過人的學識,很快建議被採納,皇太子改名為“昚”。八月,除起居郎。九月,兼編類聖政所詳定官,又兼權中書舍人、暫兼權給事中。
 進入秘書省,是周必大仕途暢達的起步。秘書省是儲備人才之地,同僚相約讀書、共同修書、詩文唱和,形成文人雅集的風雅氛圍,以養成氣質、涵養精神。周必大曾在朱熹之父朱松的神道碑中明言:“高宗方內修外攘,首置秘書省以儲人才。他有司治事日不暇給,獨館職涵養從容,要路闕必由此選,國朝盛舉乃復見之。”他本人正是這條途徑的受益者,由於制詞方面的特出才華,周氏較為輕易地走通了這條相對便捷的仕宦之路。

三、兩度奉祠。
 從隆興元年(1163)到乾道九年(1173),三十八歲到四十八歲。
 隆興元年初,周必大的仕途穩步上升,去年八月,除起居郎。被孝宗欽點撰寫了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及八月三日的起居注,又在兼權中書舍人的半年間,“草二百九十六制”。踏實勤勉,才華橫溢。侍經筵時論邊事,孝宗以蜀為憂,周必大進言:“蜀民久困徵求,願降詔撫諭,許以事定寬其力。”他極力反對翟婉容氏轉行有礙正法之事,孝宗為之驚呼:“朕初以卿止能文,不謂剛正如此。”又上書言十事,都切中時弊。但是,毫無征兆的,到了隆興元年的三月,周氏的仕宦之舟忽然擱淺了,他因不為曾覿、龍大淵草制而出守宮觀。年初,孝宗潛邸舊人曾覿、龍大淵分別除樞密院副都承旨及帶御器械兼幹辦皇城司。數月後,曾覿除權知閤門事,龍大淵除知閤門事。新拜參知政事張燾、諫議大夫劉度、殿中侍御史胡沂和中書舍人張震都強烈反對此項任命,於是紛紛遭到罷黜。三月十三日,周必大和金安節上《繳駁龍大淵曾覿差遣狀》,明言孝宗若不聽眾議,事情很難收場。孝宗認為此事有朋黨之嫌,為了樹立權威,密遣史浩勸諭周必大,但周氏堅決不肯讓步。他與同僚金安節兩度上書乞罷,三月,他奉祠還鄉,主管台州崇道觀。
 乾道四年,奉祠數年的周必大除權發遣南劍州。次月五月,應求言詔上劄子論戒不通時務的俗儒,以宋太祖實事求是的作風爲法,甚合孝宗心意。乾道六年回朝,六月,以左朝奉郎除福建路提點刑獄公事。未及赴任,又在七月除秘書少監,兼權直學士院,四方奔走,甚為勞碌。九月,以左朝散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兼實錄院檢討官。此年七月,獲除權禮部侍郎,仍兼權直學士院,並陞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乾道八年正月,直學士院周必大第二次兼權中書舍人。二月,外戚張說除簽書樞密院事,士論譁然。侍御史李衡與右正言王希呂交章論奏。起居郎莫濟不書錄黃,周必大不草答詔。兩日後,周必大奉特旨在外宮觀,即日出國門,再次奉祠。
 乾道九年正月,張說上書薦莫、周二人,周必大除知建寧府。但他堅辭不受,這使他更加為人稱道。
兩度奉祠期間,周必大和友人游山玩水,飲酒賦詩,寫下了許多日記體的山水游記記錄行蹤,如《歸廬陵日記》、《閒居錄》、《泛舟游山錄》,以及乾道六年起復入京的《奏事錄》,八年歸家的《南歸錄》等等。

四、入相。
從淳熙元年(1174)到淳熙十六年(1189),四十九歲到六十四歲。
淳熙時期,周必大仕途暢達,入相之路頗為平順。淳熙元年四月,以朝請郎被除右文殿修撰。淳熙二年(1175)三月,回朝,除敷文閣待制、侍講。他雖以頑疾復發三次上狀請奉祠,但孝宗不允。淳熙三年(1176 )十二月除授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兼太子詹事、兼侍讀,這一時期,他編寫《承明集》與《玉堂類稿》。淳熙四年(1177)十一月,按磨勘法轉朝議大夫,充翰林學士、知制誥、兼太子詹事、兼侍讀、兼修國史。
 淳熙五年正月,周必大上《乞郡劄子》與《再乞外任劄子》,稱“侍從、近臣皆曾經歷州縣”,恐自己因“未嘗服勤於外”而“於民情吏事全不諳曉”,故請求“特捐小郡,試以民事”。孝宗降詔不允,要求不得再有陳請。是年五月,孝宗以便殿命爲“選德”,周氏奉命撰寫的《選德殿記》再獲嘉許。是年十二月除禮部尙書,兼翰林學士,兼太子詹事、兼侍讀、兼修國史。淳熙六年十一月除吏部尙書,兼翰林學士承旨,仍兼侍讀、兼太子詹事、兼修國史。恩寵備至。
 淳熙七年到淳熙十六年,是周必大仕途快速上升的階段。淳熙九年九月,除知樞密院事,進封滎陽郡開國公。淳熙十一年六月,除樞密使。淳熙十四年二月,遷右丞相。淳熙十六年正月,拜左丞相。成為孝宗欽定的顧命大臣,參與了孝宗禪位之事,草詔了孝宗傳位詔書。此時的周必大位高權重,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如履薄冰。為右相時和左相王淮政見上存在分歧,在遣使禮節、遣送高宗陵寢、高宗廟號事上兩人處處針鋒相對,最終都以周必大得到孝宗的支持而勝出。拜左丞相意味著孝宗對他的完全信任,欲託付以輔政重任,留給兒子一個較為牢固的政治班底。
 這一時期,在周必大政治生涯的濃墨重彩背後,是老病纏身。他屢屢上書請祠,皆因孝宗不允而作罷。

五、淡出與歸隱。
 從紹熙元年(1190)到嘉泰四年(1204),六十五歲到七十九歲。
特進左丞相後,周必大八次上奏乞請辭免相位,獨相五個月後終在淳熙十六年五月罷相,出判潭州。他上書請祠,因被右諫議大夫何澹不斷攻擊,且殿中侍御史范處義從旁幫腔,遂除公醴泉觀使,返鄉居住。紹熙二年(1191)八月,再判潭州。紹熙四年十月,改判隆興府,於是返回家鄉廬陵。次年,上書辭免任命,再充醴泉觀使,是年籌建新居,十一月遷入。
 紹熙五年(1194)五月,宋寧宗即位。慶元元年七月,整整七十歲的周必大致仕,走過了四十五年的宦海長途。但他的政治生涯並沒有因此結束,他被卷入所謂 “慶元黨禁”中。從慶元二年(1195)到嘉泰二年(1202),韓侂胄一派嚴厲打擊道學團體的成員,列“偽學逆黨籍”,周氏名列第四,被認為是道學黨魁。嘉泰元年,監察御史施康年彈劾周氏首倡偽徒,私植黨與,詔特降少保。由於倦於政治鬥爭,加上遠離了政治中心,周氏還能保持較為閒適的心態,常與友人飲酒賦詩自娛,對於政事紛擾則絕口不提。
 同鄉楊萬里此時也致仕在家,兩人時相往來,過從較密的友人還有周必大堂兄周必正、王庭珪、江璆、楊愿、曾三異、王子俊、歐陽鈇、葛潀、劉過及周必大子周綸、楊萬里子楊長孺、胡銓家族子弟等,逐漸形成了一個廬陵文化圈,時有互訪、聚會,賦詩唱和,信函往來,促進了廬陵當地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周氏晚年最重要的工作是校勘、刻印書籍,他用六年時間編校《歐陽文忠公集》,後刊刻成一百五十三卷,被奉為私家刻本的典範。他還主持刊刻了宋代四大類書之一的《文苑英華》,使這部巨著得以保存至今。因為在文獻學方面的成就,周必大被譽為一代圖書名家。
 嘉泰四年十月一日,周必大去世,年七十九歲。去世的一個多月前,他還為廬陵三忠祠撰寫了《廬陵縣學三忠堂記》,褒揚歐陽文忠公修、楊忠襄公邦父、胡忠簡公銓的事跡,該記為其生命絕筆。周氏卒后謚號文忠,被列入廬陵四忠,與他仰慕的三位先賢的名字永遠刻在了一起。而他的道德文章,也為廬陵文化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時期,周氏逐漸淡出政壇,歸隱鄉里,飲酒賦詩,著述頻出,校書不輟,老於林下,留給世人一個飄然遠遁的背影。而他的生命,也經由另一些領域的開掘,而獲得了別樣的充實。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王聪聪,文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文化素质教研部讲师,主讲古代诗词、文化、思想方面的课程,研究唐宋文学,尤以周必大研究见长。好读书,每有会意,手舞足蹈,喜上眉梢;好赋诗,春云秋鹤,常引诗情到碧霄;好思辨,期以洞察;好倾谈,务求尽兴——尤好教书,融读书之意、诗文之道、思辨之得、倾谈之兴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人生至乐也!
顶:13 踩:6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2 (44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7 (40次打分)
【已经有38人表态】
6票
感动
4票
路过
4票
高兴
6票
难过
4票
搞笑
5票
愤怒
4票
无聊
5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