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欧华传媒网 >> 新闻 >> 中国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工匠坚守获新生——对话华得利董事长邱海军、邱季然父子

热度180票  浏览2116次 时间:2022年5月10日 15:46

本报讯(记者 吴敏 方雨婷  摄影 陈辉 程源)温州是中国鞋革业的发祥地之一,鞋革文化渊远流传。早在南宋时期,温州就有皮鞋“专业户”之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乡”制度的落实,温州制鞋企业数量从19家增加到6000余家,温州前店后厂、作坊式的小厂大量涌现,鞋靴年产量达到近600万双。温州华得利鞋业有限公司乘上了改革的东风应运而生。

华得利鞋业把握机遇,改革创新,自行开发打造出11台套皮鞋流水线生产,将温州的鞋靴源源不断出口至美洲、欧洲、非洲和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家“专精特新”型制鞋企业。

从1979年创业至今, 51年三代制鞋,32年100%产品出口海外。近年来的疫情,华得利如何在海外市场“一路高歌”,本报记者走进温州华得利鞋业,与邱海军、邱季然先生面对面对话,听听他们讲述华得利鞋业是如何在一波又一波的改革中成就“弄潮儿”的,未来又将如何在传承中创造未来。


选择鞋业不忘初心


《欧华联合时报》: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邱董应该有很多的选择机会,您为何选择了制鞋业?


邱海军:选择制鞋业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当时我爸爸是瓯海县鞋厂的党委书记,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制鞋这个产业。由于我曾从1976至1978年学过三年的机械车工、钳工技术,拥有一定的机械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因此,在制鞋机械模具方面,我就有比别人更大的优势,自然就起步于制鞋模具制造。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制造模具连张专业桌子都没有,只能在凳子上一点点打磨鞋模具,最后研制出市面上第一套31码鞋子模具。对此,机械指导卢老师对我十分器重,并邀请我一起合伙办鞋厂,给了我5%的股份,一年后,就成了当时的“万元户”,这是我人生赚到了的第一桶金。1983年,我回到瓯海老家,和兄弟姐妹以及两位邻居六人合伙办厂,当时专做鞋模具和制鞋设备供应鞋厂,随即成为行业领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接轨世界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1990年我们就率先开拓国际市场,如今,我们的产品已出口到世界5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欧华联合时报》:温州作为中国鞋都,做鞋子的企业成百上千家,华得利是如何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的?


邱海军:一家企业能否发展,管理细节决定成败。以我亲身经历,我当时一个人在国外,从洗漱方面来说,就给我的日常生活降低很大的成本。当时我们有一个洗脸盆、洗脚盆,我把衣服放在洗脚盆,人站上去洗澡,边洗澡边踩衣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澡洗好了,衣服也初步洗好了,衣服过水后,不倒拿来冲马桶,既省水又省洗衣服的时间,连洗衣液也省了,澡也洗了,脚也泡了。

在公司运营过程中也是一样,我尤其注重人力资源的配置。比如驾驶员的管理,我们按照公里数来对驾驶员进行考核,以此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驾驶员有空闲,我们不浪费人力资源,如果愿意帮忙装集装箱,市面上雇佣人,装缷费要800元左右一箱,我们用叉车只要400,如果带薪驾驶员来参与装集装箱奖励30%;有空还可以给领导和员工洗车,外面洗车可能要25块钱,我们只要8块钱,也省了十几块钱到20块钱。经过这样细节的管理,哪怕订单是一样的价格,其他工厂就亏,我们就有钱赚。


立身之本坚守细节


《欧华联合时报》:从创业、发展到坚守,企业一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险阻,面对这些挫折和挑战,您是如何去克服突破的?


邱海军:我们秉持着“专精特新”的发展理念,努力把鞋子做好,我可以说我们是全国唯一一家三代制鞋,51年专做“注塑”,32年100%出口的制鞋企业。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我认为一是靠坚持、二是重细节、三是好团队。1986年,我们接到一个温州市二轻局中侨联合公司的一个订单,由于湖北巴东县百货公司业务员的疏忽,在签合同时,700双鞋子的内销订单多加了一个0, 4个货号,也就是28000双鞋,交货时,对方只肯接受2800双。由于鞋子已发货到巴东,产品滞销还产生仓库存放保管费,无奈,我亲自跑到四川巴东,把滞销鞋子运到重庆,想尽办法也销售无几。最后想了个办法,将鞋子挂满树枝,却吸引一大批消费者的目光,就这样将没有人要的“地摊货”,变成百姓争抢的“香饽饽”。如果没有我的坚持和团队的合力,这批货将造成重大损失,可能也就没有现在的华得利了。正是走过了这一遭“鬼门关”,让我们的企业,更加注重细节。



《欧华联合时报》:在企业发展中,如何出奇制胜,储备人才?


邱海军:作为传统制造企业,最关键的就是熟练劳动力是否充裕。疫情之下,虽然订单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招工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困难。目前我们拥有熟练型技术员工800多人,但仍不能满足当下的生产需求,我们也在不断开拓招聘渠道,我们印制了3000份带“招聘广告”和员工登记表格的“年台历”作为招聘宣传,其内容是这么说的:“请您介绍新员工来华得利上班,新员工做满一年您可得奖励:男女普供1000元,部门副经理1680元,部门经理2800元,副总经理以上人员12800元……”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来我们企业工作。



接班统领传承创新


《欧华联合时报》:如今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带头人接班问题,您在接班前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准备吗?又是以怎么样布局去统领你的团队呢?


邱季然:在接班初期,我认为一个人对于一个自己不是特别喜欢的一个行当来说,肯定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因为我在美国留学了八年,回来之后只想去外企工作,也没想进入父亲的公司。后来,在父亲思想的一直灌输下,接班成了我必须面对的选择。但对公司和制鞋行业的了解我知之甚少,我曾经在上初中的时候,进入到公司实习,当时也就是在开发部做些对接管理工作,这些就是我对制鞋业最初的感知。那么在我刚进入制鞋业的时候,我对它的了解仅仅是从我老爸口中得知的制鞋业一个概况,以及我从一个消费者的层面上所了解到的鞋子产品,所以当初进入制鞋业的时候确实是有点盲从。


但我正式投身到制鞋业,并有重任在肩时,我不得不要深入一线,了解每一个环节,只有深入虎穴,才能焉得虎子,由此,也让我慢慢对制鞋业和爸爸精心打造的团队产生了兴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制鞋业属于多种传统制造业中最传统的产业,很多工序只能用人工来完成,没有办法用机器去替代,在我看来这也是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


《欧华联合时报》:您在接班之后,碰到最大的压力或者阻力是什么?接下来您如何利用您的优势,做好传承和创新? 


邱季然:人们常说:创业不易,守业更难,要发扬光大更是难上加难。那我碰到自然不是难,而是难上难,其压力就不言而喻了。为了守住我老爸和他的团队打造好的坚实基业,我必须有所创新,必须迎难而上,再加上交接时,疫情爆发,企业影响严重的情况下,更是困难压力叠加。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爸说,压力和困难就是你最好的动力,突破险阻,才能浴火重生。


制鞋业是属于非常传统的行业,如何让传统与现代有机联合起来,自然成为我接班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希望创新出一套完全现代化、数据化的体系,去管理现代制鞋业,这也是我这几年进入到公司来的重点工作。


此外,大数据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数据化管理自然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会着力推进类似于ERP系统、现代化的CRM系统等这一类的软件,去全局把控公司的整体运作。然后再针对公司目前存在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改革,因为只有把企业的运营大数据整体系统处理后,就可能让企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益。与此同时,企业的品牌化运作,也将是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因为劳动力以及材料成本的升高后,企业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经营压力将会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只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才会拥有更多的附加值,才能在未来的市场决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顶:8 踩:11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1 (6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6 (58次打分)
【已经有41人表态】
8票
感动
5票
路过
5票
高兴
4票
难过
5票
搞笑
3票
愤怒
6票
无聊
5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